首页 > 为农服务 > 农业技术 > 正文
配方施肥技术
2004-10-27 点击:3686
    一、配方施肥的内涵
    配方施肥是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与肥料效应,在以有机肥为基础的条件下,提出氮磷钾和微量元素适当用量、此例以及相应的施肥技术。
    二、配方施肥的意义及基本原理
   (一)配方施肥的意义
    配方施肥是我国施肥技术的一项重大改革。80年代以来,随着高产品种的推广和肥料用量的迅速增加,广大农民迫切需要施肥技术。为此,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吸取了国内外的经验,对配方施肥技术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逐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配方施肥技术。有关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在农业部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该项技术在农村得到迅速推广应用。
    生产实践证明:配方施肥的推广应用,改变了以往盲目施肥为定量施肥,同时也改变了单一施肥为:以有机肥为基础、氮磷钾等多种元素配合施用,特别是对化肥结构调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已由单元素化肥品种,发展为两元素复合肥,及至多元素复合肥和作物专用肥。因此,配方肥(BB肥)或复混肥的科技含量高,施用方便,土壤污染少,深受农民欢迎。配方施肥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增产、改善农产品品质、节肥、增收和平衡土壤养分效果十分显著。
    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土壤养分和土壤肥力向着有利的方向演变。然而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配方施肥技术有待向纵深方向发展,以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基本原理
    配方施肥科学合理,就是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其增产、增质、培肥地力的作用。如果施肥配方不合理,不仅经济效益低下,还会对土壤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配方施肥必须有理论指导,如果没有理论指导,必然有某种程序的经验性和盲目性。某些学说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实践中客观存的规律,至今仍然指导配方施肥的基本原理。
    1、养分归还学说
    是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的,也叫养分补偿学说。主要论点是: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带走养分,使土壤中的养分越来越少。因此,要恢复地力,就必须向土壤施加养分。而且他还提出了“矿质养分”原理,首先确定了氮磷钾三种元素是作物普遍需要而土壤不足的养分。他是第一个试图用化学测试手段探索土壤养分的科学家。从那时候至今,测土施肥科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世界各经济发达国家,测土施肥已成为一面常规的农业技术措施。
    2、最小养分律
    是李比希在试验的基础上最早提出的。他是这样说的“某种元素的完全缺少或含量不足可能阻碍其他养分的功效,甚至减少其它养分的作用”。最小养分律是指作物产量的高低受作物最敏感缺乏养分制约,在一定程序上产量随这种养分的增减而变化。它的中心意思是:植物生长发育吸收的各种养分,但是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那个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为了更好的理解最小养分律的函义,人们常以木制水桶加以图解,贮水桶是由多个木板组成,每一个木板代表着作物生长发育所需一种养分,当由一个木板(养分)比较低时,那么其贮水量(产量)也只有贮到与最低木板的刻度。
    3、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最早是作为经济法则提出来的。其内函是:在其他技术条件(如灌溉、品种、耕作等)相对稳定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作物产量也随着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限度后,再增加施肥量,相反还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可以根据这些变化,选择适宜的化肥用量。
    (1)增施肥料的增产量×产品单价>增施肥料×肥料单价。此时施肥经济又有利,增产又增收。
    (2)增施肥料的增产量×产品单价=增施肥料单价。此时施肥的总收益最高,称为最佳施肥量,但产量不是最高。
    (3)如果达到最佳施肥量后,再增施肥料可能会使作物略有增产,甚至达到最高产量,此时再增施肥料可能会造成减产,成了赔本的买卖。
    据上述二者的变化关系,一选择最佳施肥量,多采用建立回归方程,求出的边际效益等于零时,这时的施肥量为最佳施肥量。
    4、因子综合作用律
    据统计,在作物增产的各项措施中施肥占32%,品种占17%,灌溉2%,机械化占13%,其他占10%,因此配方施肥应与其他高产栽培措施紧密结合,才能发挥春应有的增产效益。在肥料养分之间,也应该相互配合施用,这样才能产生养分之间的综合促进作用。
    三、施肥配方的方法及方案拟订
   (一)地力分级估产配方法
    地力就是土壤的供肥能力,指在不施肥的条件下所取得的产量水平,即土地生产能力。地力不仅对肥料的增产效果影响很大,而且还确定作物依赖土壤供肥和对肥料的需求程度,因此,搞清地力基础,对于拟订施肥配方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分地力等级,采用同一施肥量,则必然会出现低肥力地土壤供肥不足而造成作物减产,高肥地因施肥过量而招致减产,浪费肥料。所以,地力分级是配方施肥的前提条件。
地力分级(区)法:是根据地力基础产量的高低,划分出若干个肥力等级。在较大的区域内,也可根据地形地貌和土壤质地等条件对农田进行分区划片,然后再将每区划或若干个地力等级。每个地力等级为一个配方区。      
(二)目标产量配方法
    是根据定产指标来确定肥料用量的方法。在生产实践中,一般多采用当地前三年的平均产量增加10—15%,作为目标产量,目前常用的有两种方法:
    1、地力差减法
   地力差减法,是利用目标产量减去 地力产量来计算施肥量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是:
    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目标产量-空白产量)
    作物肥料需要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率
    氮素化肥施用量=作物需氮量÷(氮素化肥养分含量×利用率)
    磷素化肥用量=作物需磷量÷(磷素化肥养分含量×利用率)
    钾素化肥用量=作物需钾量÷(钾素化肥养分含量×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氮素为40—60%,磷素12—25%,钾素50—60%,有机肥为30——40%。 
     2、养分平衡法(测土配方法)
    这种方法是依靠土壤化验室测试出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用目标产量的需肥量减去土壤供肥量,其差额部分通过施肥进行补充,使作物目标产量所需要的养分量与供应养分量之间达平衡。
    (三)养分丰缺指标法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化验分析,计算并制成养分丰缺及应施肥料检索表。
    (四)氮磷钾比例法
    通过田间试验得出不同作物氮、磷、钾肥最适用量及比例,这样就可以确定和上年养分的用量,然后按比例来决定其它养分的用量。一般多采用以氮定磷、钾的方法。例如:中产区每亩需施氮12公斤,氮、磷、钾比例为1:0.5:0.6分别计算氮、磷、钾化肥用量:
    尿素用量=12÷46%=26公斤/亩
    过磷酸钙=(12×0.5)÷12%=50公斤/亩
    氯化钾用量=(12×0.6)÷60%=12公斤/亩
    同样经济作物也可采用以氮定磷钾的方法,计算各种作物的配方表。
    另外,微量元素的施用,主要取决于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丰缺程度和作物对缺素的敏感性。凡对缺素土壤及春敏感作物,增施微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一般能增产10%以上。  (信息来源:沧州农业信息网)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链接yw.1688免费进入亚洲免费国产wwwwwww网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