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骤至的夏夜,总算结束加班的我烦躁地踩着单车一头扎进雨里,本想畅快淋个雨顺便回味一下年少时在雨里撒野的轻狂劲儿,没料电闪雷鸣中雨势大到睁不开眼,只好狼狈地躲在桥下暂避。
“美女,要雨披吗? ”
我循声回过头,一个骑着电瓶车的小伙子,夜色里看不清他的神情。
“不用! ”我有点不耐烦地摆摆手,心想这是卖雨衣的新套路吗? 倒是比地铁口卖雨伞的还拼。
“我这儿有一次性的。”说着他跳下车, 从后座里拿出一包没拆封的雨衣递过来。我迟疑片刻接了过来,说了声“谢谢啊”,硬生生把后面半句“多少钱”吞了回去。小伙子点点头,干脆地说了句“没事”。穿上雨衣, 我像个逃犯似的冲进漆黑的大雨里,拼命地蹬着单车,恨不得让雨水洗刷掉一身的愧疚。
事情已过去很久,但一直对那个雨夜自己内心那股不由自主的“恶意”耿耿于怀。悲哀的是,后来提起这件事,竟然有人揶揄“也许他原本就是想收钱但最后没好意思开口呢。”我也只能无语而过。
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用一种敌意和疏远的态度去揣度别人的善意, 这是网络时代人际关系的一种映射,敌意的一面是渴望接近,另一面则是不安和疏远。“反正都是素不相识的人, 冷漠地保持距离有什么不好? 他们一定也是这么想的吧。”于是很多人最终都选择穿上自我保护的铠甲, 这种纠结也实实在在地湮没了很多善意的火苗。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句心灵鸡汤:“我们与他人的距离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之近,但也从未如此之远。”确实让人扼腕感叹。
(华都股份 姚珺妍)